和学生时代相比,薪水大幅成长,但你存下的钱也是等比增加的吗?还是你总是认为自己赚得不够花,就算加薪,也没有存到更多钱。 学生时代打工,在餐厅当服务生、柜台人员,学校的工读生、家教,这些都是以时薪计算,让我们对自己的劳力付出与收入之间有非常明确的度量衡,举例来说,以现在基本时薪150 元来看,一周打工三天,每次上5 小时的班,,每周薪资为2250 元,一个月的收入大约为9000 元,家教每小时400,每次上课2 小时,一周上三堂课,一个月大约9600 元。 接着,大三、大四到公司开始当实习生,部分公司开始提供月薪,像是每月22000-24000 等等,你从一个领取时薪的人,开始领到完整的月收入,原先是一个月入不到一万的打工仔,瞬间得到倍数成长的月薪,到了毕业正式踏入职场,薪水更是在往上调,20、30、40K⋯⋯。
现在收入提高,你的储蓄能力却大不如前,也许你会说东西涨价,但是涨价的幅度理当部会超过收入的成长,那到底是为什么存不到钱呢? 首先,受到「生活方式膨胀」(lifestyle creep) 的影响,此概念最早由美国财务规划师Michael Kitces 所提出,简单来说,就是随着个人收入提高能运用的金钱增加,生活方式及水准也跟着提升反而花更多钱消费,想想看,以前小时候,你是否也认为星巴克很贵,是非常奢侈的咖啡,心理想着这样一杯可以喝便利商店咖啡的三杯又或是,喝一杯咖啡等于两餐的餐费,一杯咖啡等于一个小时的时薪等等。 现在,三不五时喝上一杯也不痛不痒,这就是随着收入增加以后无形中提高消费。不仅如此,大部分的人开始办了信用卡,人生突然多出这样「先享乐,后付款」的工具,在缺乏认知的情况下,无形中也增加了消费,每个月领薪水可能就先付了大笔的卡费。 另外,随着进入职场,接触到不同年龄、的同事,也容易让你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消费价值观,举例来说,过去的你都用平价的网购包包,到了职场发现大家都拿着有品牌的包包,你也开始觉得自己需要换,然而你却忽略掉,对方可能是的在职场打拼许久拥有存款,具备有相对的消费能力,而你们的收入阶级可能也不同。 再来,还有一点,在踏入职场上所承受工作的压力更甚于以前的打工,随着收入提高,或是在工作一阵子后,你得到了升迁的肯定,然而,背后也可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内心有个声音:「既然都这么辛苦了!就好好犒赏自己吧」下班和同事朋友聚餐、小酌一杯,假日上街购物、按摩放松和姐妹下午茶等等,花钱如流水的各种行为变成你因应压力的模式。 然而,这时的你却还是陷入一种谬误,反正等升迁、加薪,赚更多钱,我就能存到钱了!可惜的是,这些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在你还没意识到时,就养成了新的消费习惯。
面对薪水增加,到底该如何存下更多钱? 面对现实吧!月薪换算时薪平均一小时的工资是?把月薪换成时薪来看,你会对自己每一笔花费更加精打细算,当然,这不是要你从此以后变成一个小气鬼,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更善用每一分钱。 举例来说:
你发现了吗,月薪超过26400 元,才有符合最低基本工资,所以,虽然领月薪看似钱变多了,但是以时薪更小的单位来看就变得格外清楚。
以上都是以正常工时情况下计算,可惜的是,在台湾许多公司以「责任制」为导向,有加班费者还好,反之,就是付出更多工时,压缩你的平均时薪,在这边要讨论的并非劳资问题,而是让大家看到赚来的每一分钱都是你的辛苦付出,不应该让这些钱轻易流走。 切记:「赚的一块钱不是一块钱,存下来的一块钱才是一块钱。」 加薪后立即拟定存钱计画免于落入生活膨胀
由俭入奢易,奢入俭难,在养成花费习惯后就很难回溯,举例来说,学生时代你可能都搭公车、捷运,到了后来为了方便和节省时间,搭计程车成为家常便饭,习惯点到点直达后,若是遇到转乘还需要步行时,就会让你觉得格外不方便,这就是陷入生活膨胀的例子。 假设你的月薪从35000 元提升至42000 元,那么请在加薪前事先拟定新的存钱计画,让你可以向「伪需求」说不,举例来说,在你知道加了7000元,每月在领薪水当日就固定把7000 元先转到一个固定帐户,或是投入定期定额以存股方式将钱留下来。 如果你已经在加薪后习惯某些花费习惯者,可以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将自己慢慢拉回来,可以试着先存下加薪幅度的75%,以7000 元来看就是每月存下5250元,慢慢累加直到一年能存下年薪的20%,根据个人规划拟定自己的存钱计画。 不论如何真心热爱工作前面提到,随着薪水成长,在职场可能担负更多责任,压力指数增加。每当下班、周末在非工作环境下你像是解除警报一般失去自制力,容易花钱在吃喝玩乐。 如此一来,形成一个循环如下:
辛苦工作获得的加薪,是否被你乱花掉了呢?不妨在年底,结算资产,了解自己的资产是否有等比成长,和过去相比多支出在哪,是必要花费还是来自你的「生活膨胀」呢? |
相关专题:
薪水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