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高跷简介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 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 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 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舞狮简介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 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 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 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 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 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 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 |
上一篇:你的颈椎好不好要看枕头选得对不对
下一篇:小血管有大问题 忽视它竟会患癌
相关专题:
养生保健
相关资讯
- 女人总是很累疲劳什么原因?这五个原因及时改善治疗
- 可能是疾病的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 1、缺乏营养 在生活中女性要想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这样疲劳和嗜睡的概率就会增加。容易导致免疫功能受损。可能会经常感到疲倦乏力,容易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干扰可能导致精…
- 单个活动假牙的好处是什么
- 核心提示:安装单个活动义齿也有很多好处。例如,安装单个活动义齿的过程非常简单,可以取下来进行彻底冲洗,这有利于保持口腔卫生,避免食物撞击,防止牙菌斑沉积并促进义齿的清洁,从而防止从龋齿中相邻的牙齿,这…
- 多出去走走让老人活动开筋骨
- 有些家有一老的朋友可能会存在一些烦恼,比如老人总说这里不舒服那里不适应,还莫名其妙的发脾气.针对这些事项即使饮食 保健 做的再好也不会得到解决,因为这是缺乏与外界接触的一种表现. 保健专家说到,老人如果长时间…
- 日常手脚多活动,有助缓解老年失智症
- 导读:日常手脚多活动,能延缓老年失智!运动是让大脑更 健康 的方法之一,而且老人家若有运动的习惯,除可增加肌力、防止骨质疏松症外,还可促进大脑额叶机能、调节情绪及促进小脑协调功能,预防失智及反应迟钝的状…
- 保护双脚的5个诀窍 让你每天都活动自如
- 要活就要动!支撑整个身体的双脚,正是让你每天活动自如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