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跟妈妈说“我在幼儿园自己吃饭,在家就不自己吃饭”。
宝妈改变以往习惯,让孩子自己吃饭,结果孩子故意吃饭墨迹,还用手抓饭吃,吃的满桌子都是。 宝妈火冒三丈,讲道理、打骂、惩罚,什么手段都用过了,可是孩子还是这样,让宝妈十分无力。 很多宝妈抱怨:让孩子干什么,他都是lsquo;不行'、lsquo;不要'、lsquo;我偏不',讲不听、骂不行、打也不管用,有时候把宝妈气的直哭,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 为什么孩子非要跟父母对着干呢?是父母脾气太差,导致孩子非要跟父母“斗争”才可以吗? 其实,不是这样的。 对于父母,父母生气、发脾气、感觉无力是很正常的,父母也是人,面对这种情况很少有父母能做到心平气和。 那么,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 孩子跟父母“对着干”也是正常的。 一个健康的孩子,会偶尔跟父母对着干、反抗父母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始终顺从的孩子并不是有教养,而是心怀恐惧。 在《父母挑战》这本书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孩子反抗父母,跟父母对着干,是为了在家庭中获取地位和权利。 孩子做自己不该做的事,并且拒绝做本该做的事,甚至拒绝做自己本身喜欢做的事情,来挑战父母的权威,试图让自己成为家庭中牢不可催的力量。 从孩子2岁,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孩子在观察父母、亲戚朋友的时候,会意识到权利的意义和带来的社会地位,并且意识到权利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因此,孩子通过“对着干”、“反抗”来获取更多的“权利”。 在父母认为孩子“不可理喻”、“不可管教”的时候,恰恰意味着孩子人际关系新阶段的开始。 父母们面对孩子的“对着干”和“反抗”的时候,下意识的是要教育和唠叨。 但是父母们也发觉一个问题:不管怎么管教和唠叨,孩子还是该怎么做还怎么做,一点用处都没有。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要先做这两件事情: 消除双方的敌对状态,避免冲突 之前说过,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互相“驯养”的关系,孩子期望从父母这里得到权利,父母则希望从孩子这里得到权利。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用树立“敌对”状态,让父母向自己妥协。比如说上面孩子“在家不愿意自己吃饭”这件事里面,孩子通过吃饭弄得乱七八糟、吃得很少,父母怎么打骂依旧如此,来让宝妈妥协。 在孩子“跟父母对着干”的时候,父母要争取让孩子站到这一边,而不是用打骂、吼叫的方式,让孩子跟父母之间的关系更加僵硬。 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孩子接受“自己吃饭”,也可以跟孩子“示弱”,跟孩子说“妈妈给宝宝做饭,手好累啊,宝宝自己吃饭好不好?” 可以慢慢引导孩子站在自己这一边,让孩子接受父母的提议和建议,父母会发觉,孩子会非常乐意做这件事情。 改变孩子“对着干”可以获得权力的想法 当孩子认为跟父母“对着干”、“反抗”父母可以得到父母的关注,可以让父母妥协的时候,孩子会在跟父母的“博弈”中不断的加强自己“对着干”的行为,让父母觉得“反正管不了,不管了,爱怎么样怎么样吧”。 这时候孩子会在家庭中获取非常大的自由,尽管这个自由有时候是一种非常过分的坏行为。 所以父母在面对孩子“对着干”、“反抗”行为的时候,除了跟孩子站在同一面,还要注意这两点: ①父母坚守底线,不纵容孩子 就像上面说的,当孩子对抗父母的时候,父母使用了很多方法却无法让孩子妥协,最后父母崩溃妥协。 如果父母妥协,就是对孩子的一种纵容。(并不是什么都顺着孩子才是纵容和溺爱)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坚守自己的底线:争取到孩子,让孩子站在自己这一边,然后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行,不行就是不行。 当孩子在对抗父母、做错事的时候,父母要用温和的态度让孩子知道:父母说不可以的时候,是真的不可以。 在告诉孩子“不可以”的时候,父母要注意三点: 不要用唠叨、嘲讽、侮辱的语言让孩子妥协,这只会让孩子“对抗心理”更强; 在父母告诫孩子之后,不要再给孩子更多的关注,让他自己独处想明白; 态度要坚决,不要孩子撒个娇、哭几声、一顿不吃饭,父母马上就妥协。 父母让孩子知道“对抗”是没有用的行为,过了两三次,孩子就会放弃用这种行为来“获取关注和权利”。 ②让孩子感受到“对着干”的后果 对于懂事一点、稍微大一点的孩子,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对着干”的后果。 比如说孩子把饭吃的满桌都是、不自己吃饭的时候,父母已经跟孩子讲明白道理,孩子却还是倔强的跟父母对抗,那么父母就不要给孩子加餐,这顿饭就自动结束,父母离开,留孩子一个人在客厅。 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不会获取父母的关注,也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还要承担很严重的后果时,孩子通常会放弃这种“无理”的行为。 当父母做了上面那两步,去制止孩子“反抗”的行为,又该如何在生活中让孩子维护自己的“权利”呢? 孩子家庭中获取“社会地位”,并没有什么贡献值,所以唯一能确定孩子“权利”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关注。所以维护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父母可以这么做: 首先,父母对孩子的爱、信任和尊重 父母对孩子的爱,并不存在“溺爱”,只有错误的爱。孩子不会因为父母爱他而变化,却会因为父母错误的爱而变得糟糕。 父母对孩子的爱能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但是父母要秉持原则:爱不是要挟父母的工具; 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和尊重,能让孩子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也能让孩子对自身有“控制的权利”。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总说“我是为你好”,某些和孩子本身“分离的爱”只会让孩子感觉到更加的无力和痛苦。 其次,让孩子在家庭中有所贡献,赢得认可和尊严 我们因为责任而有权利。 我们对孩子负责,则有权利要求年老时让孩子赡养; 我们对工作负责,则有权利享受公司的某些待遇; 我们对家人负责,则有权利拥有家人的爱和理解。 对孩子也是一样,当孩子的“权利”只来源于“父母的爱”时,孩子会做过分的事情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做过分的事情来进一步要挟父母扩大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利。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在家庭中有参与感,让孩子对这个家庭有所付出、有所贡献,从而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比如做家务、参与家庭会议讨论等。 孩子对家庭有付出,而在家庭中享有权利,这样不仅能让孩子减少“和父母对抗”的行为,还能增加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 孩子跟父母对着干,是进入人际关系的新阶段,这段时间父母的合理对待和正确引导,会让孩子有更好的和人相处的能力,也能让父母在将来孩子长大后少操一点心。???? |
上一篇:体罚孩子带来哪些心理偏差
相关资讯
- 不要给陌生人开门纯粹是废话!有人敲门该如何应对?
- 大家好,我是安安。今天和大家聊一聊不要给陌生人开门,以及陌生人敲门该如何应对! 前两天周末啊,7岁的小飞在家画画,妈妈在楼下的车库整理杂物。敲门声响了起来,小飞提高警惕问了声“谁…
- 体罚孩子带来哪些心理偏差
- 父母打孩子,往往是出于一时冲动,却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使孩子产生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这一点,迄今尚未引起广大家长的广泛重视。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 说谎 有的家长…
- 放飞孩子的想象,任凭他们鬼画符!
-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因此,小宝宝的“疑问和惊奇”能激发其好奇心,从而对问题和事物更加积极地思考和探究。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幼儿园中老师是怎么用疑问来启发宝宝的。 幼师小娟在带…
- 高智商的孩子都是爸爸带大的,妈妈没办法
- 由爸爸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 只靠母亲,孩子少了阳刚 为何父亲要淡出家庭教育?有的答:工作太忙,没时间管孩子;有的说:脾气不好,没法跟孩子生那个气,其实…
- 家长对孩子性教育的五大误区,不要再认为“顺其自然”就行了
- 在现实中,人们对孩子的性教育存在着诸多误区,我们需要清楚地看到这些误区,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性教育的本质。 误区一:性教育没有完整的体系 性教育应该具有一个完整体的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了性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