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经济不断的增长之后,生活节奏也在快速的增大,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们,都已经开始逐渐的养成了晚点的强迫症,这是这个时代必然的产品,所以都市的白领们需要尽量的避免和远离这种强迫症。 “晚睡强迫症”典型表现: 忙了一天,晚上明明没事可做,却不愿早睡。上网或看电视,熬到一两点困得眼皮打架,才能踏实睡觉。一旦倒在床上,便呼呼睡到天亮。然而,次日起床时倍感疲劳。 造成“晚睡强迫症”的原因: 对工作的救赎心理: 有些人对睡觉有一种莫名的罪恶感,认为睡觉就是浪费时间。这些人往往对自己白天的表现评价不高,到了晚上在愧疚感的责成下,借助熬夜对白天的工作进行补偿。 对白天生活的无声抗议: 晚睡族往往是白天劳累了一天压力很大,到了晚上需要依靠亢奋去除心理上的疲惫,方能欣然入睡。这类人多会沉溺在网络上,观看网络视频、泡论坛、聊天、流连夜店,或是在快节奏的强劲音乐中疏散压力。 对睡眠的认识形成了习惯性误区: 强迫性晚睡与失眠有本质区别。失眠是想睡睡不着,强迫性晚睡则是逼着自己保持清醒。通常情况下,强迫性晚睡者并非被生理逼迫而是一种心理需要。做事情一定要等到夜深人静时,比如收拾房间、看杂志、搭配第二天上班的衣服等。此外,可能还有遗传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这类人通常也会有一点睡眠障碍,容易加入到“晚睡强迫症”的族群。 熬夜晚睡害处多 从健康的角度讲,熬夜的害处颇多。不规律的睡眠以及压力,会对人的身体产生极大的影响,最直观的表现有: 疲劳导致免疫力下降:人体经常熬夜造成的后遗症,最严重的就是疲劳、精神不济;人体的免疫力也会跟着下降,容易被感冒、胃肠感染、过敏原等自律神经失调症状找上身。 头痛:熬夜的隔天,上班或上课时经常会头昏脑涨、注意力无法集中,甚至会出现头痛的现象,长期熬夜、失眠对记忆力也有无形的损伤。 黑眼圈、眼袋:夜晚是人体的生理休息时间,该休息而没有休息,就会因为过度疲劳,造成眼睛周围的血液循环不良而引起黑眼圈、眼袋或是白眼球布满血丝。 皮肤干燥、黑斑、青春痘:晚上11时到凌晨3时是美容时间,也就是人体的经脉运行到胆、肝的时段。这两个器官如果没有获得充分的休息,就会表现在皮肤上,容易出现粗糙、脸色偏黄、黑斑、青春痘等问题。 另外,长期熬夜还会慢慢地引起失眠、健忘、易怒、焦虑不安等神经、精神症状。 早睡早起身体好 常言说,早睡早起身体好。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研究小组证实,与常熬夜的人相比,早睡早起的人精神压力较小,其精神健康程度较高。分析结果表明,早睡早起者唾液中的皮质醇指标较低,因此他们的精神抑郁度也较低。 对于晚睡族来说,这种习惯一开始会很难改变。要学会慢慢调整这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同时,尽量不要把工作带回家里做,每周让自己的睡觉时间提前半小时。养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不要一直沉浸在压力之中,给压力找一个宣泄的出口,也可以通过周围的人释放一些压力。多参加锻炼,养成晨练的习惯,只要坚持,时间久了,早睡早起的习惯就会固定下来。 此外,在不得不熬夜的情况下,可以做一些必要的准备,把熬夜对身体的损害降到最低点。一是晚餐时注意摄取鱼类、豆类产品,它们有补脑健脑功能;多补充一些含维生素C的食物;还要注意补水,可以喝枸杞大枣茶或菊花茶,既补水又有去火功效;二是晚睡不“晚洗”。皮肤的作息时间是在22:00~23:00之间进入晚间保养状态。在这段时间里,一定要进行一次皮肤清洁和保养;三是熬夜之后,最好的补救方法是“把失去的睡眠补回来”。如果做不到,午间的10分钟小睡也是十分有用的 |
上一篇:中国人10大减压法
下一篇:“一哭二闹”有益女人心理健康
相关专题:
心理健康
相关资讯
- 心理IN词:微博综合征 是什么意思
- ■ 微博综合征名词解释 微博,就是一个可以自由发言和与他人交流的平台,网友们通过微博随时分享彼此的生活 。人们在微博上发泄情绪,表达观点,可以缓解生活中的烦恼,同时还找到一些有相同生活体验的人交流经验,…
- 三招轻松击退强迫症 不做完美超人
- 工作中有些潜移默化的习惯可能成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现象,甚至发展成为强迫性不可逆转的现象。 某些职业的特殊需求,长期下去很多人无法把工作和生活 完全区分,加上工作压力较大,心理状态不能得到及时调节,一部…
- 学会定期清理心理垃圾
- 人的心理和身体一样,每天都会产生“垃圾”,及时清理,不仅有利于心理健康,也为身体健康买了一道保险。情绪疾病有时候比心理疾病来得更可怕,因此人需要定期清理心理垃圾。 心理障碍困扰青少年父母乃最好“保洁员…
- 治疗强迫性精神官能症的新法
- 强迫性精神官能症虽然曾经被看做是一种少见病,但现在人们面对的事实是,这种疾病已经在我们的身边大幅扩散了。那么对于这种疾病我们要如何控制和治疗呢?专家们曾经再临床上应用的方法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 今年已…
- 舍不得扔东西是种强迫症?
- 在不停添置新东西的同时,人们还不舍得扔掉他们囤积的大量没用的东西,有人甚至因此无法正常生活 。心理学家说,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学名叫强迫性囤积症,俗称“囤积狂”。 洛兰的“囤积”习惯已有20年。她和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