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感冒稍微严重一点都会选择去医院输液,更不要提其他的一些疾病了。虽然输液治疗效果快,但是对人体的危害却不容忽视! 在西方国家,输液是仅对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使用的“最后给药方式”,而在中国,输液却是一种泛滥成灾的就医文化,无论大小疾病均迷信输液的人被戏称为“吊瓶族”。这种急功近利追求健康的方式,却恰恰给健康带来了极大风险。 输液,安全性最低的给药方式 静脉输液,也叫“打吊针”或“输水”。170多年前,一位苏格兰医师发现了这种通过静脉血管把药液送入人体的治疗手段,此后它得到广泛应用。 一项来自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其中,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滥用静脉输液已成为严重的医疗陋习。据统计,多数国家的医院输液比例占住院病人的45%左右,而中国有些医院的比例高达90%。也就是说,几乎每一个住院病人必定输液,护士的工作时间有75%用于输液治疗,在这些输液大军中,70%用于医疗目的的注射是不必要的,或是可以通过口服给药途径代替。可惜的是,他们却不约而同地选择的输液,这让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注射国。 立冬前后,寒冷的天气将让医院又迎来一次输液高峰,不少人即使患上的是普通感冒,也非要输液不可,似乎只有这样才算真正意义的治疗,还有一些患者往往因为嫌味苦而不愿意吃药片,或是为了让病情迅速缓解而选择了输液的方式。 在此背景下,输液渐渐成为中国独有的医疗文化,作为一种持续的静脉注射,它和口服药及皮下注射相比确实有疗效快、疗程短的优势,但同时也是其中“最危险”的给药方式。口服药物进入胃部后,有一个人体吸收接纳的过程,起效缓慢,但药物中能引起过敏的杂质可能就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或无法被身体吸收,过敏反应也因此大大减少,属于最安全的给药方式;打针则是将药水打针到肌肉里,逐步流到血液而产生药效,起效较快,虽然也是属于注射方式,但因所给药物的剂量较小,也不太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口服方式差一些;而用输液方式,进入体内的药物没有接收过程,药物和其中能引起过敏的杂质直接进入了血液,见效快,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也快,一般来讲,输液后的30分钟,最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轻者表现为皮肤瘙痒、皮丘疹、恶心、呕吐等,严重的可出现憋气、呼吸困难、心率快,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和判断,不能及时抢救,极易发生生命危险,因此,属于安全性最低的给药方式。 治病,你要安全还是要风险 输液不是“万能药”,不可能“液到病除”,除开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外,其他风险性也相对较高,无论是输液前未做无菌化处理,还是输液时溶液稀浓、输液快慢不当,都可能给人体带来危害。当药液进入人体后,大部分都要经过肝脏代谢,最终由肾脏排出体外,这会加重肝肾的负担。长期输液,就可能对肝肾等器官的功能造成损伤。同时,由于在自然状态下,人体对周围环境的病菌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当大、小病都依赖输液时,会增强病菌的耐药性,还可能干扰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难以控制的恶性循环,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 静脉穿刺还会让血管受到破坏,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在国家卫生部对“吊瓶”的检查中发现,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598个。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500毫升药液中就会有 20万个微粒。 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 曾经有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5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塞堵。由于输液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长期输液常会导致静脉发炎,出现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甚至硬化等。研究发现,静脉输液穿刺的“安全次数”为不超过100次;“临界次数”约500次;“极限次数”约1000次。换句话说,就是在某一部位的血管上,输液次数低于100次,对再次输液无影响;500次以下,相对安全;超过1000次,会对再输液造成困难,血管完全闭塞。 此外,穿透皮肤屏障,直接把药液输入血液中的给药方式,需要严格的无菌处理。如果药液在生产或储藏过程中被污染,或者没有使用一次性针头,或者针刺部位的皮肤没有消毒好,就有可能让病毒、病菌进入体内,轻则引起局部发炎,重则病原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会有生命危险。 感冒,不是非要输液不可 普通感冒即鼻塞、流鼻涕和打喷嚏,一般是不需要静脉输液的,对付普通的病毒性感冒发烧,最好的办法是多休息、大量喝水、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口服解热镇痛药物、不抽烟,以缓解感冒症状。如果出现了咽炎、喉炎、气管炎等症状,且合并全身发热、血压升高时,建议给予适量口服抗菌药治疗,必要时可视情况静脉输液。 曾经有媒体报道过某中国人在美国求医的故事,一位在美国的中国人因流感发烧就诊,医生只开了一个处方让他自己买了一瓶布洛芬,该病人找医生辩论要求医院给予退烧针和输液处理,医生说“中国才作这样处理,美国没有退烧针”。处理发热的关键在于诊断而不是急于输液退热。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是: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绝不静脉注射。但这在国内应该并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 美国医生对用药十分谨慎,非常重视药物副作用的问题。患者不到重病或紧急抢救,都不主张打针或打点滴,一般是提倡非药物疗法,像休息和加强营养等,当病人的体温在38.5℃时,才服用药物或者使用冰袋物理退热;当体温超过38.5℃且高烧不退或者病患严重脱水导致体液电解质紊乱时,静脉点滴退热才是不得已的选择。在患上了感冒、发烧后,成年人应该主动扛一扛,以增加自身免疫力。若是儿童感冒发烧则可在医生嘱咐下进行治疗。 选药,对症了才有效 输液注射的药物还多与抗生素有关,可以说,输液在中国的普及是跟抗生素的滥用分不开的。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生素医院内使用率是30%。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院内使用率是22~25%,而中国医院的使用率在67~82%之间。在中国购买和使用抗生素的门槛非常低,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以至于稍有头疼脑热,人们首先就想到要使用抗生素。 而实际临床上,也并不是每个感冒发烧患者都需要抗生素,药不对症,用了也没有丝毫效果。就拿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来说,价格较昂贵,所以在一般性感染疾病治疗时不作为首选药。不同的头孢菌素抗菌作用范围不同,现在有四代产品,各有长短处,但无论如何,对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引起的感染无治疗作用。因此,选用抗生素,主要依据抗菌谱选择敏感药物,并非越贵越好,也不是越新越好,更不是一病就要用。比如儿童上呼吸道感染这个常见病,病毒感染的因素有时能达到上呼吸道感染的七八成以上,而这部分患儿,是无需用抗生素治疗的。 中国人治病对速度和效果急功近利的追逐,其实是建立在一种中国特色的医疗体制的背景下。如今误导已经造成,而且“医”和“药”之间的利益同盟使让种输液迷信依然在延续。对此,一份国家用药分级规范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也应加强输液安全和用药安全知识宣传,加大对一些基层医疗机构规范行医的检查监管。我们自己也应多学习掌握一些医学常识,树立科学就医观念,给健康多一份保障。 不打针的宝宝保健法 宝宝的身体较成人更为娇嫩,更要遵循“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原则,在疾病来临时,家长千万别自乱了阵脚,先看看下面的这些小提醒吧。 肺炎:数数呼吸数,少照辐射光 上呼吸道感染多为病毒感染,而下呼吸道感染80%是细菌感染,可以使用抗生素。怎么分辨感染是否有侵入肺部呢?新生宝宝呼吸次数超过60次/分钟,1岁以上宝宝超过50次/分钟,几乎就可以断定是肺炎,用听诊器听胸部,如听到水泡音,更可确诊肺炎。叩叩胸腔,听到的是浊音或实音,这说明胸腔里面有积水了。此外,宝宝应该尽量少照X光,CT辐射比X光还强300倍,更是能不做就不做。 呕吐:别急上医院,服维生素B6 轻微的呕吐完全可以不用静脉输液,观察一下,用点止吐药,比如吗丁啉就很好,吃点维生素B6也行。 便秘:慢补维生素,急服益生菌 以前的宝宝几乎没有排便困难,而现在便秘竟成了宝宝很常见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纤维素摄入太少,吃得太精细。如果是慢性的长期便秘,宝宝痛苦不说,大便中的毒素会被肠道吸入,引起慢性中毒。所以必须日常多吃高纤维食物和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果不是长期的便秘,遇到不通畅的情况时,可吃点双歧杆菌之类的益生菌,但要是便秘持续时间太长,还是要送医院查查胃肠动力功能。 洗手:必须用流水,龙头要消毒 很多人虽然天天洗手,但却不会洗手。几个人用一盆水洗,水龙头你摸了我摸,这些可能不但没洗去病菌,反而交叉感染。洗手得用流水,水龙头也得定期消毒。最好把原来手拧水龙头的出水方式改为用脚踩。 小儿输液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输液过程中患儿不可到处走。更不可在室外走动或逗留,或将患儿抱回家,否则会受到污染引起输液反应,或发生其他意外时不能够及时治疗。 第二,输液的速度不可擅自调整。有些性急的家长为赶时间,擅自调整输液的速度,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医护人员根据患儿的病情调节输液的速度,如果输液速度过快会对患儿的心肺加重负担,引起心衰、肺水肿,或者局部不适;但是也不可以过慢,不然会延误治疗,使药效降低。比如常用的药物葡萄糖酸钙,如果过快的输液会发生心率改变,若渗出血管则强烈刺激皮肤,甚至造成皮肤坏死。 第三,输液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家长要仔细观察穿刺部位及全身情况。比如穿刺部位皮肤颜色是否正常,局部是否肿胀,输液管有无反折被压等。全身情况要看有无面色苍白或潮红,有无寒战,有无表情发呆、双目凝视、呼吸急促或过缓,有无发热等。如发现异常现象,家长要及时向医生、护士反映,以便给予相应处理。第四,不要碰掉输液针。 家长的疏忽,触碰或是牵拉针柄往往造成小儿输液漏针,有时也会由小儿抓扯造成。所以在给患儿输液时家长要注意:哺乳或搂抱时,不要碰到孩子的注射部位,防止家长的身体碰到针头,不要用任何物品触及针柄处;当患儿哭闹时,家长可用手固定输液管,防止摆动时牵拉到针柄而引起渗漏。在夏季患儿易出汗,家长要注意胶布粘贴的是否牢固。如发现渗漏,应先关闭开关,再及时叫护士。 再有,家长要格外注意,由于小儿静脉血管比成人细而且脆弱,穿刺较成人难度大得多,因而可能出现一次穿刺不成功,甚至多次穿刺不成功,家长这时不应指责、谩骂护士,否则护士的心理压力就会增加,会使医疗操作更不顺利。如果家长能理智的面对这种情况,并配合协助护士扶好孩子,对治疗操作和医患关系都有好处,孩子的疗效也会达到事半功倍。 常输液血管里会有玻璃渣? “经常输液的孩子,血管里有很多玻璃渣。”近日,这句来自广东省一权威儿科专家的言论在微博上被大量转载,引发许多家长的震惊和恐慌。对此,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耿建忠表示,提倡医生与家长为孩子“按需输液”是好事,但他并不认同专家“常输液会导致血管有玻璃渣”的言论。 发表这一言论的专家是广东省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陈运彬。他在媒体上表示,此说法来自于国外一项动物实验结果。这里所指的“玻璃渣”并非大家肉眼可见的玻璃屑,但这些残渣的存在会造成血管壁粗糙,日后还可能导致胆固醇高,并引起动脉硬化。此外,他提出,输液过快或大量输液还会造成心脏负荷增大等不利因素。他想借此呼吁家长和医生不要滥用和依赖输液。 对此,市第一人民医院耿建忠医生表示,所有输液皮条里都有一层像纸一样的过滤网,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过滤网也越来越细密。如果仍有很细微的杂质“逃过”了这层过滤网,那难保平时在用塑料、玻璃器皿喝水吃饭时也会摄入这些杂质。所以,他不认同“常挂水的孩子血管里容易有lsquo;玻璃渣'”的说法。 “倡导不要依赖输液的大方向是好的,但过分强调输液的各种危害不恰当。”耿建忠说,不少年轻人已有了“不依赖输液”的意识,但中老年人还有所欠缺。他认为,无论儿科医生还是家长都应坚持给孩子“合理输液”。 结语:近年来因为输液而葬命的人不在少数,而输液的危害却没有被大众熟知。因此,为了自己和家人、朋友的健康,请理性对待输液。(文章原载于《养生杂志》,刊期:2012.11期,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下一篇:为啥会有口臭?揭秘口臭的原因
相关专题:
健康常识
相关资讯
- 维生素e软胶囊的作用及功能主治,这五个功效调节内分泌美容养颜
- 生育酚不仅能促进性激素的分泌,他们体内的雌性激素分泌量会越来越少,E能够有效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的概率。因为维生素E当中的营养成分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身的免疫系统, 3、抗氧化功能 在生活中维生素…
- 熬夜党的养生佳品是什么?这五个食物养肝明目增强体质
- 可怕的是没有及时给身体补充能量。所以为了减少熬夜对大家身体的伤害,平时熬夜的人可以经常补充营养食物。因为枸杞中含有大量的枸杞多糖、甜菜碱、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 2、苹果 对于经常熬夜的人来说很容易出…
- 嘴唇干裂脱皮怎么快速恢复?这4个好方法帮你来改善
- 身边很多人每年冬天都开始有舔嘴唇撕皮肤的习惯。重要的是舔嘴唇不能滋润嘴唇,唇面从口腔皮肤直接暴力撕裂,会导致疼痛加重、出血、伤口感染、反复发作、难以愈合,那么嘴唇干裂脱皮怎么快速恢复?可以缓解嘴唇干裂、脱…
- 浑身瘙痒是大病的前兆?这五疾病的警示信号不要不在乎
- 被蚊虫叮咬、皮肤干燥或过敏时容易出现。患者可伴有恶心、干呕、厌油、腹胀、腹痛、腹泻等消化道不适症状。就需要警惕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在血糖升高的过程中会刺激皮肤。高血糖的影响导致皮肤抵抗力减弱,可能出现…
- 卵巢早衰有什么症状?这五个症状及时改善治疗
- 女性在这里排卵并分泌激素。它不仅能保证正常排卵促进怀孕,还是维持体内激素平衡的重要器官之一。避免出现病变比如卵巢早衰。通常卵巢早期衰老的症状并不明显,那么卵巢早衰有什么症状?良好的卵巢功能和正常的雌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