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亲子教育 > 宝宝健康 > 正文

减轻宝宝出牙疼的办法 - 生活护理

发布时间:2019-06-11 17:10 来源:www.roadlady.com 点击:0
流口水 、牙龈发炎、易怒、烦躁——照看过婴儿的人对其出牙期的这些症状都非常熟悉。出牙是指第一批20颗牙齿(称为乳齿或乳牙)从牙龈表面冒出的过程。 乳齿在婴儿出生前就已形成,正常情况下,大约在婴儿六、七个月大时开始冒出,最先冒出的通常是下方的一颗中切牙(门牙

  流口水、牙龈发炎、易怒、烦躁——照看过婴儿的人对其出牙期的这些症状都非常熟悉。出牙是指第一批20颗牙齿(称为乳齿或乳牙)从牙龈表面冒出的过程。

  乳齿在婴儿出生前就已形成,正常情况下,大约在婴儿六、七个月大时开始冒出,最先冒出的通常是下方的一颗中切牙(门牙)。
“正常”这个词的范围很广,就像自然界的许多事物一样,婴儿出牙时间也是如此——不管宝宝是2个月大就冒出牙齿还是直到第12个月才开始出牙,都是正常的,您无需惊讶。
  通常,牙齿按如下顺序逐步萌生:6至12个月大时冒出分别位于上颌和下颌中间的中切牙;9至13个月时冒出侧切牙;16至22个月时冒出犬牙(犬齿);13至19个月时冒出第一磨牙;25至33个月时冒出第二磨牙。大多数孩子在三岁以前会长出所有乳牙。
  所有乳牙出牙或者“破龈而出”的过程,对于宝宝和照料者来说都极为痛苦。牙齿从敏感的牙龈粘膜钻出时,非常疼痛,宝宝很可能会烦躁不安、脾气暴躁。
  但宝宝对出牙的反应也不完全相同。有些婴儿可能连一声啼哭都没有就轻松度过了出牙期;也有些婴儿每出一颗牙都要大闹一场。出牙时间的长短也千差万别。有些乳牙只需几小时就能从牙龈冒出。而其他一些情况下,小小的乳牙可能要花上几天才能冒出。
  出牙期的症状常常包括易发脾气、流口水、咬东西、哭闹、牙龈红肿、食欲下降和难以入睡。此外,一些宝宝还会因为唾液性质和数量产生变化而导致胃肠反应,引发呕吐和轻微的腹泻。
  其他一些宝宝则会因为唾液与面颊、下颚、颈部和胸部的皮肤接触,而导致这些部位出现微肿的红色皮疹。有时,出牙还会导致宝宝低烧、充血和用力拉扯耳朵(通常类似中耳炎的反应)。所有的这些症状都属正常范围。(但是,如果您非常担心,当然也可以咨询儿科医师,让自己放心一点。)
  虽然您已经了解宝宝所受的痛苦属于正常情况,但这并不表示您只能眼睁睁看着宝宝受苦。因此试试以下这些建议,它们有助于减轻宝宝在出牙期的不适。

  减轻宝宝出牙期不适的建议:

  ·按摩牙龈
  轻轻按摩牙龈有助于缓解出牙的疼痛。用干净的手指轻柔地摩擦宝宝的牙龈。
  ·冷敷牙龈
  让宝宝嚼些清凉的东西不仅有助于舒缓发炎的牙龈,还能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冰凉的毛巾或冰镇橡皮奶嘴都能起到作用,不过一些美味可口的东西,如冰香蕉或冷胡萝卜,可能会吸引宝宝更长的时间。
  您也可以让宝宝吮吸冰块,但冰块必须用毛巾包住,且必须随时看着宝宝,以防宝宝试图吞下冰块而导致窒息。如果宝宝太小,您还必须帮宝宝拿着毛巾。让宝宝直接咬冰块可能会损伤牙龈。毛巾不仅能让宝宝更舒服地咬住冰块,还能防止冰块滑入喉咙。
  ·巧用奶瓶
  试试这个绝招:在奶瓶中注入水或果汁,然后倒置奶瓶,使液体流入奶嘴,将奶瓶放入冰箱,保持倒置方式,直至液体冻结。宝宝会非常高兴地咬奶瓶的冻奶嘴。记得要不时查看奶嘴,以确保它完好无损。
相关专题: 宝宝生活护理

相关资讯

生后三十分钟内让婴儿吸吮妈妈乳头好处多 - 生活护理 - 亲亲宝贝网-护理 保健
生后30分钟内在母婴皮肤接触的同时,婴儿开始吸吮母亲的乳头。据研究证明,婴儿生后半小时左右可出现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早吸吮可促进母乳 喂养成功。若超过此时期,婴儿进入长睡期,故规定生后30分钟内早吸吮。 早
妈妈须知的幼儿急诊护理知识_生活护理
宝贝一旦生病,就是家里最大的事情,全家上下都操心不下,除了医院的医生为宝宝诊断治疗,我们这些做家长的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宝宝要多休息,不剧烈玩耍,体育锻炼暂停; (2)多喝水,适当的加入果汁 ,这样即提
宝宝尿布疹的中医护理法_生活护理
宝宝远离尿布疹 的中医护理法 长时间接触浸湿的尿布是红臀的根本原因,所以红臀也被称为尿布疹。另外,不同个体的易感性不同,尿布疹的发生也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部分宝宝可能合并局部真菌感染,可加重红臀症状。
孩子一洗澡就喊下身疼,这个惹病的东西不少妈妈都在用
医生提醒,家长在给儿童洗澡时,不管是男宝还是女宝最好用清水,尤其要注意下身清洁,不要过多使用肥皂沐浴液等产品。讲卫生的妈妈用肥皂给女儿洗下身 晨晨第一次来门诊是在今年初夏,那时候她正在游泳 学习班上课。
宝宝发烧,你别这样做_生活护理
感冒发烧是孩子的常见病,那么妈妈们在发烧护理过程中是否存在过处理不当的现象呢?比如不给孩子洗澡怕着凉等等! 许多年轻的爸爸妈妈由于缺乏对发烧的正确认识,导致产生了许多误区, 影响了孩子的康复,有时甚至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