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有位叫罗森塔尔的心理学教授曾经做过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他来到一所学校,从几个班级中各抽了几位学生,让学生填表测试。 然后,他把这些学生的名字汇总,重新抄到一张纸上郑重的给到学校,说他们天赋异禀,经过权威测试都是最聪明的人。 等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再次来到这所学校,了解这些曾经被挑选的学生都被学校告知测试结果是“最聪明”的人,然后发觉她们得到肯定后,一直努力,现在的成绩已经远远超过其他人。 第二个实验:他把一群小白鼠分成A、B两组,然后交给不同的人训练老鼠走迷宫,但是他悄悄的告诉A教练员说“这一组的老鼠特别聪明”。等教练员训练一段时间后,让老鼠进行走迷宫训练。结果果真是A组的老鼠比B组的老鼠聪明,走出迷宫的时间快了很多。 但教授最后袒露了真相:他也不知道被挑选的学生哪些是聪明的,他就是随机选的学生;他也不知道哪一组的老鼠聪明,老鼠也是他随机分的。但是,就是因为他郑重嘱托的一句话“他们是聪明的”,改变了被选者的一生。 学校对这些“聪明的”孩子、教练员对这些“聪明的”老鼠都格外用心,给出的都是“最好的、最聪明的”培训,然后他们就真的在“聪明的”训练中变得格外“聪明”了。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又叫“人际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是老师、教练、家长们对孩子、对象的殷切希望,会将这希望转变成现实。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有自信,对自己充满期望,他就会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这种现象在心理学家中被称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它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他们认为,老师家长收到权威的暗示,对名单上的孩子抱有较高的期望,会改变自己的态度,然后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给予这些孩子更多辅导和赞许等,将各种期望传递给这孩子。 孩子呢,对自己有自信,朝着自己和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也会带老师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又激起老师更大的教育热情,老师又会并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照。这样良性循环,导致这些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都朝着期望的方向靠拢,慢慢的成为现实。 反之,学校、家长的负面语言也会给孩子带来影响。 莴苣姑娘、长发姑娘、的故事,大家也都听过吧?她本来长得很美丽,但是因为巫婆每天都对她说“你的样子很丑,见到你的人都会感到害怕”,莴苣姑娘便相信了巫婆的话,天天待在塔里,生怕被别人嘲笑自己。 如果家长在着急情况下说出了“你怎么这么笨”“你傻啊”“烦死了”等负面的语言,就等于是像巫婆一样,每天诅咒孩子,带给孩子负面情绪。大量的负面语言就好比在孩子头顶设置了一个闹铃,时刻紧绷,又会时不时地出来拉一下警铃,告诉孩子你“太笨了”。孩子就会像莴苣姑娘一样丧失自信。 孩子的信心被打击,接受到的是自己“笨、傻、烦”等能量,也许他就真的会丢了自尊、丧失了自信、埋没了所谓的天赋,孩子破拐子破摔,变得越来越“叛逆”。 父母们,你们还在大量的负面暗示孩子吗?你认为孩子笨,孩子真的会笨给你们看! |
相关专题:
教育
相关资讯
- 与他人相处的礼貌:聪明妈妈这样对待独食的孩子,太牛了
- 安安是家里的小皇帝,是被长期宠爱导致的。 家里一有好吃的,爷爷奶奶总是第一个端到安安面前,尤其是孩子喜爱的东西,爷爷奶奶总是不舍得动一口。 安安妈对老人的行为提出质疑,爷爷奶奶不以为然,不就是一口吃的吗…
- 专家说:”疯狂“孩儿的背后,其实很落寞
- 刚满4周岁的小汤姆是个既懂事又乖巧的小男孩,平时很喜欢将自己画的画、捏的小泥人、捉到的蚱蜢得意地展示给父母看,也爱在父母面前引吭高歌;如果爸爸或妈妈称赞他几句,他便会高兴得眉飞色舞。平时在家里称得上是…
- 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 焦虑的母亲 失控的孩子
- 沦陷在父教缺失的时代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 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孩子就被爸爸带着去探索世界。而现在却完全不是这样,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
- 棍棒教育到底该不该下岗?
- 小朋友经常乱丢乱扔东西,不好好吃饭睡觉,和别的小朋友不能“和平共处”……遇到这些情况,不少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就是打屁股、打手板,但这种教育方式所引发的争议却越来越大。在快乐教育、赏识教育理念冲击下,“…
- 打屁股竟让一个10岁男孩命丧黄泉
- 10岁男孩小杰的这一个小小的行为竟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悲剧的发生让人心痛,同时也希望家长能引以为鉴,如果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一定要保持冷静下来,切不要冲动。 小杰一家非常注重礼仪方面的教养,特别是餐桌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