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琅满目的商场,到处都是充满诱惑的东西,孩子总是要玩具,买还是不买,买了会不会导致孩子越来越贪婪? 孩子的世界需要玩具 孩子是需要玩具的。通过各类不同的玩具,他们在努力完成自己的成长,认知、人际社交、动手能力、动脑能力等等都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慢慢发展。另外一方面,玩具也是童年最美好回忆的一部分。 如果孩子买玩具的要求被一再拒绝,慢慢的他会压抑这种需求,显得很“懂事”,看到喜欢的玩具,他会说:这有什么好玩的呀。其实,心里是非常想要的。各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孩子很容易产生挫败感,有时候一个小要求的满足就能够让他们欢天喜地。 减少家人主动购买,增加孩子挑选的机会 “可是给孩子买的玩具已经太多了。面对物质基础已经过好的孩子,我们还大力满足他,有没有过头的风险?”物质基础好,和孩子得到充分满足是两回事。 我们的理由——孩子被动接受的玩具再多,也不能够成就“满足感”。 即使条件好到每天有能力给孩子买新玩具的家庭,仍然可能让孩子感到“没被满足”。被满足的感受不能和实际拥有的物质画等号。根本原因在于,家里玩具再多,可能都是妈妈觉得可爱、新颖、大牌或者能锻炼孩子某种能力的,而不是孩子真正渴望、应自己要求买来的。孩子在意的并不是占有多少东西,而是每产生一个愿望,能不能实现。 我们的建议——减少妈妈的主动购买,增加孩子自己挑选的机会。 当孩子有了自己挑选玩具的愿望和意识时,把这个权利还给孩子。如果担心两头买结果会买太多,不妨控制一下自己的购物欲。 适当满足,不会导致贪婪 孩子被满足的过程,是一个获得力量感和控制感的过程。 而如果我们相信每一个人生来都有不断进步和成长的动力,那么有什么理由孩子有动力、有能力,却不付出努力呢? 我们的理由——正是因为积累了“我想要的东西是可以得到的”感受,孩子未来在追求梦想、实现目标时才更有勇气和信心。 今天的我们已经认同“大学知识中学化、中学知识小学化”对孩子有害,但我们未必意识到把大量道理提前输送给孩子的危害。“不是你想要什么,就能立刻得到什么,你得通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道理本来是要等到青春期后才开始慢慢理解的概念,却被提前灌输到3 岁孩子的大脑里。 可是,学龄前孩子非黑即白的大脑神经所能理解的信息还非常简单:我行不行?我的愿望能不能实现?也就是当妈妈以“必须洗够1 个月碗才能得到托马斯火车头”为诱饵激励孩子时,孩子懂不了那么多,他不会理解为“妈妈在锻炼我努力执著的精神”,而是:“我想要的玩具得不到,我很难过”。 |
上一篇:抬头翻身阶段8问
相关专题:
育儿知识
相关资讯
- 忽视比暴力严重100倍,可影响孩子一生
- 这是一个亲戚家发生的事,除了感到深深的惋惜,还有就是对当父母的不负责任感到深深的气愤! 女孩上小学三年级时,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班上每个孩子都订阅一份学习资料,说是自愿,但其实班上的每个孩子都交钱订…
- 那些相信”快乐就好“的家长,你的孩子后来是否快乐?
- 你会不会对孩子说“快乐就好”? 朋友的孩子丫丫,玩乐中轻松度了幼儿园三年,一进重点小学,完全蒙圈了。拼音和英文基础大家都学过了,老师不讲了,直接略过。长期跟不上进度,丫丫渐渐变得胆怯,紧张和脆弱。 朋友…
- 多少“没出息”的娃儿终究长成今天的社会精英!
- 1、“输”在了起跑线上 1983年,儿子降临。望子成龙,人之常情,我等平庸之辈,亦难免俗。单为给他取名,我几乎翻烂了《辞海》,尚难定夺,踌躇数月,才去报了户口。 取名——姑隐其名吧,按《辞海》条目注:“是有…
- 拥有和谐亲子关系,父母必须了解5个步骤
- 现在很多的家长也想公正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对孩子有耐心。他们知道,这个世界对孩子来说充满了挑战,他们想帮孩子,给孩子以支持和教导,教孩子如何更有效地处理问题,如何建立健康、稳固的人际关系。 然而,一…
- 用碎片化的时间,也能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 每天晚上刷朋友圈,看到各种小朋友幸福无比的笑脸,我都有一种“我这妈白当了”的感觉。 所谓“世上难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作为一枚上班族妈妈,每天最痛苦的莫过于在“陪孩子”还是“去赚钱”之间纠结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