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心理调节策略的性质,可以将之分为积极策略和消极策略。积极策略可以帮助宝宝调节自己的情绪反应,并采取相应的办法适应当前的新环境,从而改善自己的心理和人际关系。而消极策略则助长宝宝的不良反应,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也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发育。因此,家长要关注宝宝的心理调节策略,引导宝宝向积极方向努力,减少和避免消极心理状况不断升级。 1、发泄 这是宝宝使家长比较尴尬和为难的极端方式,他会采取一些攻击性、伤害性、破坏性的情绪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宣泄自己的愤怒。除了①所表现的捣乱和破坏之外,其他还有尖叫、哭闹、摔打、骂人等消极行为。 2、被动应付 宝宝不主动采取任何积极的措施来调节面临的矛盾,而是被动地承受,什么也不想、不说和不做,只是发呆。如③。 3、自我慰藉 宝宝会做一些无意义的重复动作来排解心中的焦虑,如⑤,或者说一些假想的话来歪曲现实以达到安慰自己的目的,如“这些饭菜不好吃”,这是类似“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酸葡萄效应)的调节策略。 4、主动解决 指宝宝积极主动地针对问题和困难采取相应的行为,尽可能地帮助自己减轻压力,摆脱困境。除了②所表示的要求妈妈给出解释以外,还有口头反对、提出疑问、摆出条件、寻求合作、自己尝试(如⑦)等行为。 5、替代活动 指宝宝自己想办法转移注意力,采取一些分心行为,以忽略自己的需求。除了如④所表示的主动寻找玩具以外,宝宝还会有主动找别人话说、自己唱歌跳舞等行为。 6、重新思考 指宝宝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态度,对事物的价值重新做出判断和选择,最终调节心理平衡,如⑥,宝宝“想了想”妈妈的话,在暂时的“小痛苦”(现在饿一会儿)和明天的“大快乐”(去游乐场)之间进行权衡,最后判断后者更有价值,经过重新思考,他愉快地调节了自己的心理平衡。 6大心理调节策略的不同影响 在上述6大心理调节策略中,1和2属于消极策略,3属于中性策略,4、5和6属于积极策略。年龄大小相仿的宝宝在面临同一情境时,有时会采取差别很大的调节策略,这不但导致调节后果的差异,而且反映了宝宝思维水平的高低、思维方式的优劣,一旦形成思维习惯,将会影响宝宝的性格、人格以及修养、心理健康发展状况。 “发泄” 容易导致宝宝出现攻击和破坏等问题行为,养成抱怨、报复等不良心理倾向与行为习惯。虽然如此,有些年轻父母还是对此存在认识误区。他们认为发泄有助于释放消极情绪、排解心理压力。事实上,宝宝在释放和排解过程中是很不愉快的,他的情绪亢奋、行为过激,甚至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破坏和谐的人际氛围,之后还容易形成错误的思维模式,那就是“出现的问题都是由外在因素造成的”。但是,宝宝又不是通过积极营造良好的外在环境来调节心理,而是把外在环境变得更加混乱,通过两厢俱败扯平心理矛盾。显而易见,与其他几种心理调节策略相比,这种方式是消极的、不足取的,妈妈应该引导宝宝学习积极的调节策略,否则宝宝在心理调节能力上就落后于同龄伙伴了。 “被动应付” 这类宝宝的行为虽然不像“发泄”那样令人难堪,可能还显得比较听话,但是,宝宝比较被动,不善于动脑筋,遇到问题就发呆,属于不喜欢一直努力的消极策略,将影响宝宝形成主动意识、创新精神和进取人格。虽然如此,有些家长容易忽视“被动应付”的宝宝,因为他比较安静和乖巧,显得息事宁人,所以家长常常意识不到这样的宝宝还需要进一步积极引导。 “自我慰藉” 这是宝宝用逃避现实的方式来调节平衡的自我安慰行为,幼小儿童在遇到矛盾和困难的时候,很容易就使用这个策略,以暂时收到自我保护的效果。但是,如果宝宝对此依赖过多,就会养成幼稚、退缩、逃避的心理与习惯,不利于提高宝宝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勇敢面对现实的能力。所以,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家长应该引导宝宝不断减少使用这一策略。 “主动解决” 这是宝宝正确面对现实、认真分析问题、自主尝试办法的积极策略,它是人一生都在发展和提高的能力。经研究发现,儿童从1岁就会出现这种策略与能力,并随着运动、语言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但是,因为宝宝的经验有限,所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强,所以,他的主动解决策略有时不正确、有时不成功,这都需要家长的启发和帮助。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是家长忽略了宝宝的这种主动性,把其不正确和不成功的策略归为反叛、多动、固执和捣乱,因此采取否定、压制或者包办代替的管教方式,这无疑将阻碍宝宝主动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替代活动” 这是宝宝调节自己需求的积极策略,当宝宝的“主动解决”策略出现不利情形时,他就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个对自己比较有意义的其他行为,来暂时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求得心理平衡。与倾向于逆来顺受的“被动应付”不同,也与倾向于逃避和歪曲现实的“自我慰藉”不同,宝宝选择“替代活动”的态度还是积极的,而选择的行为也是相对能吸引自己、并从中得到快乐的。因此,“替代活动”是培养宝宝心理调节能力的常用策略,有时宝宝能自己找到“替代活动”,有时需要家长的启发、提示、支持和帮助。 “重新思考” 这是宝宝对事物的意义再次进行评估,在家长的引导下,他善于从多个角度看待同一事物,形成态度一变、行为就变的积极调节方式。它与酸葡萄效应的“自我慰藉”不同,它并不回避和歪曲现实事物,而是在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大利益与小利益之间的关系中进行重新思考和判断,最终做出心甘情愿的理性选择。很多家长在不知不觉中善用此策引导宝宝,培养宝宝遇到矛盾就换个角度思考的好习惯,久而久之,宝宝就主动掌握并善于使用这种积极的调节策略。 |
上一篇:如何能让孩子爱上写作业
相关专题:
幼儿教育
相关资讯
- 七个“如果”引导宝宝正确表达情绪
- 用倾听让孩子表达自己情绪 当然,灾难等意外伤害会让孩子觉得一切都失去了控制,他也可能因此变得肆意妄为,故意去做一些平时不允许做的违反原则的事情。孩子之所以这样,只不过是想通过这样的行为来验证,事情是否…
- 假期后宝宝不愿意回幼儿园了怎么办
- 不管是过完周末短假还是暑期长假,有些宝宝回到幼儿园后,总表现出很抗拒幼儿园的言行,即使是已经适应幼儿园生活 的孩子又会突然重新害怕起幼儿园来,另外,还有些幼儿重返幼儿园后变得无精打采、身体乏力、嗜睡、…
- 有何妙招可消除宝宝入园焦虑?
- 有些当家长踏进教室门时幼儿便紧搂家长的头颈又哭又闹,死活不肯进门。这些幼儿在幼儿园表现饮食减少、睡眠不安、情绪不稳、少言寡语甚至是拒绝进食。 如此现象,一般至少要持续几周,有些甚至长达数月之久。这种情…
- 怎样纠正宝宝偷窃坏习惯
- 四五岁的孩子明明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但即使是最听话的孩子也会禁不住要干这样的事情。究竟是为什么?我们该怎么办? 几乎每个孩子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妈妈钱包里的钱、朋友房间里的玩…
- 送宝宝上幼儿园没那么难
- 也难怪,孩子从一出生就生活 在父母的关切与呵护中,如今却要独立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环境,厕所在哪里,渴了饿了怎么办,小朋友抢玩具怎么办,老师批评怎么办等等。这些疑惑和问题很容易给宝宝带来不安、害怕和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