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昨天,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公布一项儿童孤独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调查显示,在湖北省内,1.5岁—3岁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的发病率为0.58%。
武汉每年确诊孤独症患儿过千例
昨天,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5岁的楠楠被家长带来看病。起初,谁都看不出他的异常,他甚至能清晰地读出医生胸牌“儿保科主任徐海青”。不过,再多接触一下,就会发现他的不同,他从来不愿与人对视, 也无法与人正常交谈,面对诸如“你几岁”、“你吃饭了吗”这种简单的问题,他要么低头不语,要么重复问题。
他的爸爸妈妈正为此苦恼,儿子一方面表现得十分“天才”,一本故事书可以一字不错地读下来,但另一方面,他却无法与人正常交流。经过一系列测评,这名“天才”男孩患有孤独症,读书认字属于刻板记忆,他完全不了解字句的含义。
省妇幼儿童保健科主任徐海青说,孤独症是广泛性大脑发育障碍的一种,目前病因不明,交流有障碍、重复的刻板行为是这类患儿的两大特征。据介绍,孤独症的患儿逐年增多,仅武汉市每年被确诊为孤独症的患儿就超过1000例。这些孩子虽然身体健康,但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果没有及时干预治疗,几乎无法生活自理。
孤独症患儿男孩多于女孩
目前,孤独症无法用药治疗,只能通过一系列特殊训练,帮患儿走出自我世界。这就要求,医生对疾病的发生原因、特点和发展模式有更深入的了解。
由此,“湖北省18—36个月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流行病学和早期症状及生物学标记”成为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省妇幼儿保科主持,历时3年,通过各种专业量表,随机调查省内29个区县18—36个月的儿童,共15417例。调查结果显示,这一年龄段中,儿童孤独症发病率为0.58%,其中男孩多于女孩,比例为4.8:1。2014年湖北省3岁以下儿童约为1981000人,照此推算,省内3岁以下儿童孤独症患者约有1.1万人。
此次调查还研究了儿童孤独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显示,父母生育年龄大于35岁、孕妇在早期经过保胎治疗、有过胎停或死胎史、孕期有感染发生,孩子出生为早产低体重儿,出生后有缺氧或窒息、发生病理性黄疸、孕妇曾患妊娠期糖尿病等均为危险因素。专家建议,有过以上一种或几种危险因素的家庭应提高警惕,最好带孩子定期体检,以便早期筛查。
日前,该项目已通过专家鉴定:填补国内多项空白,达国际先进水平。据介绍,这是国内首次关于儿童孤独症的大面积流行病学调查,也是目前样本量最大、调查涉及范围最广的相关调查。
逗不笑、不看人的宝宝要注意
早在十年前,省妇幼儿保科就开始对孤独症患儿作跟踪随访,病例已近千例。研究发现,孤独症患儿大多在18个月前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可疑症状,具体包括:缺乏社会性微笑、眼神交流短暂、依恋缺乏(不认生)、叫名字无反应、姿势性语言发育落后、存在共同注意缺陷、
面部表情识别困难、无法完成想象性
游戏、难以模仿他人、倒退语言发育等十大症状。
徐海清解释,缺乏社会性微笑就是逗不笑,通常1个多月的孩子就会因旁人的逗弄而微笑,如果2个多月还是对此面无表情,家长应引起重视。姿势性语言发育落后是指,患儿无法通过动作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指杯子意为要喝水;存在共同注意缺陷是指在交流中,无法与对方注意到同一件事物。
有的孤独症儿童还存在明显的外部特征,比如4—8个月时头围增大明显,脸比较长、耳朵大、双眼距离宽,前额弓高拱,手纹断掌。值得一提的是,手纹断掌并不能说明孩子患有孤独症,但孤独症患儿中,约九成是“断掌”。
与其他疾病一样,孤独症也讲究及早干预。徐海清说,1岁半到2岁接受系统的孤独症治疗、治疗周期超过2年,每周强化训练40小时,效果最好。4岁之后,效果则较差。
徐海清说,早期干预并接受系统的训练,部分孤独症患儿也可进入幼儿园、小学,融入正常人群之中,退一步而言,大多数患儿治疗得当,也能实现生活自理。
记者余乐 通讯员周建跃 温红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