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访问的大多数孩子都承认,他们的“第一次”是在一种毫无准备、晕头涨脑、迷迷糊糊的情形下发生的,他们根本没有想“是不是安全”,而且百分之百“都不成功”。 一个高一发生首次*行为的男生,形容整个过程很“粗糙”:“比如说,应该有个很好的环境吧。房间里不能太热,自己也不能太饿,最好能洗个澡……反正我在心里是特别狼狈的,完全没有掌控能力……而且我们的动作也毫无美感可言。我总觉得当时特费劲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去做,该去问谁,该怎么办……我越有顾虑,压力就越大,这其实是种折磨……” 另一个在高三时首次发生*行为的女生,虽然此前从理论角度了解了做爱的过程,但她当时仍然“不明白”性是什么东西:“我们是为了接吻而接吻,为做爱而做爱,为了证明什么所以要发生一件事情。因为我喜欢你,我必须要和你好……我一点也不知道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它将会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那时候对感情没什么控制力,更别提诠释了。” 这差不多是他们第一次对人承认这种感觉。他们的困惑,在同伴那里,几乎寻求不到答案;而老师和父母,则根本不被列入讨论对象的名单。 “父母和孩子的感情比较敏感,他们会带有一种‘所属态度’去看:‘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你不能轻易让人碰’。”这是一个受访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她的一个朋友曾对她说:“不和父母说,这是我生活的基础,是我的信仰,比宗教还厉害的信仰。” 至于学校里的教育,有人描述成这样: “反正学校里该有的课都有,但同学们都把这当成一个笑话……我们性成熟的过程太畸形,比应试教育还惨。应试教育起码整日有人跟你唠叨不停,还有考卷可做,而这事连资料都不好意思找,找着了也不知有什么用。如果不能特公开,那就要有自我教育的可能和空间。但现在世面上的东西,不是特假正经就是特下流。” 然而无论是“特假正经”的还是“特下流”的,都被的孩子们一股脑儿吸收了,来不及辨别哪些是正确的,也无从辨别。 可是仍然有人对此表示疑惑:有了正确而全面的知识,*行为就能够避免或推迟吗?那难道不是给他们提供了方法,甚至模仿的样本吗? 吴若梅肯定地说:“态度决定一切。当孩子们了解到,这是需要从科学而理性的角度看待的问题时,他的反应会不一样。我们能在孩子用不着英语用不着数学时,就教他们那些知识,为什么不能提前教授性科学知识呢?” 张引墨则完全站在孩子一边:“我想,我们无法约束他们发生或不发生。首先,那是他们自己的权利。其次,即使我们想要约束,也只是幻想。但至少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安全的,既不能伤害自己,也不能伤害他人。” “都在谴责孩子,,去网吧,发生*行为,可谁去站在他们的度想过: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问题似乎远远不是发生*行为本身那么简单。 让人印象颇深的,是受访的13个孩子中,在描述拥抱或接吻的感受时,很多使用了“温暖”这个词。 一位女孩子这样说:“我觉得抚摸有一种温柔的力量,能让人安静下来。我不记得小时候父母是否给过我很多亲吻和拥抱,就记得小时候去一个阿姨家玩儿,晚上和她的小女儿一起睡觉,阿姨给我们关灯之前吻了我和她女儿的额头一下。我当时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温暖,因为我妈妈从没有那么温柔地吻过我的额头。” 对于他们来说,接受一个异性作为“朋友”,慢慢开始恋爱,再发展到产生“性”,除了青春的冲动以外,还有一种渴望———渴望有人陪伴,渴望感受到另外一个人的关爱,渴望在枯燥的学习之余,还能拥有一点属于这个年纪的浪漫、新鲜和心灵的自由。 让张引墨印象很深的,是一个男生的话。她问一个男生:即便产生了性冲动,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排解,比如去跑步,或做运动,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发生*行为呢? 那个男生回答说:当然可以,只要你非常喜欢跑步,而且跑完了感到非常满足都可以。这个男孩子喜欢下象棋,可他没有时间,除了坐在书桌前学习外,他不能有任何选择。“就一个普通人来说,他应该有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不然就会产生压抑的感觉。考大学是一条简单的路,不能使人产生兴趣。” “在北京这个大都市里,孩子们都住在一个一个的单元里,孤单单的。”一位高三时发生*行为的女孩儿,在接受访问时说:“如果突然有一天,一个男孩或一个女孩进入到你的生活里来,就会觉得这个男孩或女孩对你,要比你的父母对你好得多。” 这种孤单的感觉,张引墨认为成人是根本无法了解的:他们很早就要起床、上学、上课,课间和午休的时间很短,激烈的竞争使同学间也很难产生真正的友情。然后是放学回家,家长在不在都一样,因为他们要写作业,家长也尽量不去打扰他们,就是有交谈,内容也全部是学习和考试。深夜,睡觉,睡醒了,又开始同样的一天。 “一个女孩子跟我说:放学回到家的那一刻,真正的孤独就开始了。她的父母都属于白领阶层,收入很高但工作很忙,常常很晚才回家。她在家里连个可以说话的人都没有,至多是看看电视,接几个电话,通常连电话也没有。这种孤单就这么持续着,直到第二天她再去上学……”引墨突然控制不住地流泪了:“都在谴责孩子,,去网吧,发生*行为,可谁去站在他们的角度想过: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他们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有时是盲目的,有时则带有功利色彩。女孩儿通常以为,通过发生*行为,可以将男友永远地拴在身边;男孩儿则希望以此将感情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当然,还包括一点“成人”的仪式和可以炫耀的资本。 如果时间能够倒流,让生活再来一次,这13位受访者中的大多数,都不会选择在中学阶段发生*行为。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感到后悔,或者发现自己做错了,而是他们渐渐发现,那并不是“爱”,至少,不是的全部。他们轻率地将“性”误解为“爱”,将“爱”缩减为“性”。 孙云晓一直呼吁在学生中举办集体舞会,称其为“阳光下的”。 “在那种场合里,男生女生可以拉手,可以有适当的身体接触,同时又交换舞伴,不将注意力固定在一个异性身上。”他描述得自己都有些神往:“一个充满阳光的、整洁的环境,悠扬的旋律,大家都面带笑容,男生彬彬有礼,女生优雅温柔,着装优美而庄重,任何一个人处于这种环境,都会自然地养成一种高贵而文明的气质。” “这世上到底什么叫‘爱’?这世上到底还有没有‘爱’? “我们更想知道的是:是什么?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位小读者寄给张引墨的信中的话。 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每一封都讲述了自己的情感故事,以及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如果说,《玫瑰》一书披露的中学生性问题已经让不少读者大惊失色的话,那么张引墨收到的这些信里讲述的故事,足够让不了解世界的人惊恐万分。 |
上一篇:青春期的心理危机
下一篇:中学生心理不健康因素
相关专题:
青春期心理
相关资讯
- 自信过度小心隐形抑郁症
- 自信过度小心隐形抑郁症 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是,思想活跃、自信好强的青春期男孩,以及外表光鲜、但压力巨大的职场精英人士,喜欢将自己的“弱点”隐藏起来,因而也很容易受到“隐形抑郁”的困扰。 在“压力山大”的…
- 青少年自杀网聊群蔓延 家长别让青少年变宅男腐女
- 每当假期来了,你可知孩子心里在想啥?你会和孩子相处吗?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和孩子沟通交流?昨日,重庆晚报记者在重庆12355青少年服务台了解到,在去年的心理咨询热线中,该平台共接到青少年心理咨询8913例,其中…
- 学会定期清理心理垃圾
- 人的心理和身体一样,每天都会产生“垃圾”,及时清理,不仅有利于心理健康,也为身体健康买了一道保险。情绪疾病有时候比心理疾病来得更可怕,因此人需要定期清理心理垃圾。 心理障碍困扰青少年父母乃最好“保洁员…
- 偶像剧会影响人类健康?两性专家揭3大负面效应
- 许多女人喜欢读爱情小说,看偶像剧,并每每为剧中主角们的爱情感到心碎神伤,甚至痛哭流涕。这些行为让她们的男友大为不解,有时候甚至嗤之以鼻。其实不仅男人无法理解女人这种行为,许多中年女人也无法理解自己青春…
- 正确看待忧郁症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 忧郁症多表现为入睡困难,有时可睡,但1~2小时后即醒,醒后再难入睡。也有的整夜不眠;坐卧不安,控制不住没有明确的对象或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的痛苦体验。有些人表现为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沮丧、忧伤、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