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已经拉开帷幕,防暑降温成为热门话题,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到来,各类健康问题接踵而来了。建议三伏天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少吃辛辣、油腻食品,还需安睡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睡眠习惯,其实三伏天养生谨防“情绪中暑”最关键。 三伏天谨防“情绪中暑”很多人到三伏天就会出现各种情绪问题:心烦、焦躁、易怒。夏属火,与心对应,很多人出现脾气暴躁、心烦失眠等症状,都是因为心火太旺的原因,夏季气温高,易使人烦躁、怠倦,因此三伏天除了防中暑外,更要谨防情绪中暑。” 那么,怎样预防情绪中暑呢?建议保持心情舒畅,重视心神的调养,是预防情绪中暑的关键,建议大家在三伏天多安心静养,不要遇到一些小事就急躁,一旦出现‘情绪中暑’,建议闭上双眼深呼吸,以缓解自己不安的情绪。 三伏天养生因体质差异方法不同平和质的人胖瘦匀称、目光有神、精力充沛,其调补原则是协调阴阳,畅通气血,促进代谢,在饮食上没有明显的禁忌;而痰湿质的人腰腹部肥满,肢体沉重倦怠,调补应以疏肝理气为主,饮食上宜食具有健胃、行气、活血之物,如陈皮、玫瑰花、茉莉花、山楂等;阳虚质的人怕冷,肢体不温,经常感到背部和膝关节以下寒冷,调补应以温补脾肾,宜食温热的食物,比如荔枝、龙眼、羊肉、狗肉等;气虚质的人四肢倦怠、肌肉松软、不喜运动,调补应以补益脾肺为主,更要慎避风邪,饮食上宜食性质平和、偏温之物,如山药、龙眼肉、莲子等。 三伏天,饮食宜清淡且多吃“苦”三伏天饮食要格外注意。饮食要清淡,注意卫生,避免夏季传染病。同时,多吃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等,这样可以清热祛暑,健脾开胃,还能增进食欲,缓解不适感。 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三伏天气温较高,人体代谢快,能量消耗大,这个时候一定要适当补充蛋白质,每日摄入量应在100克-120克左右,如鸭肉。据了解,鸭肉富含蛋白质,可及时补充夏日高温带来的过度消耗,并且还具有滋阴养胃、健脾补虚、利湿的作用。 邓燚指出,除了补充蛋白质,三伏天酷热,人们常常是“无病三分虚”的状态,这时可以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如山药、大枣、蜂蜜、莲藕、木耳、菊花粥等。值得注意的是,体质偏热的人在三伏天要注意少吃温性、热性食物,比如羊肉、狗肉、黄鳝等。 三伏天外出防晒防中暑预防中暑是大家首先想到的问题。当最高气温超过30摄氏度时,人要减少运动量,不要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并保持充足的饮水。三伏天最好避开中午出门,减少中暑的几率,同时,身边还要存放一些人丹、十滴水、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常规的防暑药品。 一般来说,上午十点到下午三四点,紫外线指数最高,容易中暑,大家最好在此期间减少户外活动。要外出的话,要做好相应的防暑措施,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涂防晒霜。可以多喝些淡盐水和绿豆汤,消暑又补充水分。 若自己或亲友出现头昏眼花、胸闷、恶心等中暑先兆,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去阴凉处。喝清凉饮料,必要时可在头部、腋下或腹股沟处放冰袋或洒凉水。若出现血压降低、虚脱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通过漂亮女人街小编的介绍,三伏天养生谨防“情绪中暑”最关键大家都清楚了吧,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关于自然灾害知识,敬请继续浏览本网的其他栏目内容。 |
"小编整理不易,小礼物走一走,万分感谢!"
赞赏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相关资讯
- 如何缓解性功能障碍呢?
- 性是成年人美好的一件事情。但可能因各种原因而导致性功能障碍,从而影响和夜间自信心。严重的可能导致不孕不育的发生。因此当发现问题点,不应该回避和抗拒治疗。而因及时就医,解决生理或者心理上的问题,下面就
- 晚上心绞痛发作怎么办
- 很多心绞痛患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那就是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很容易导致心绞痛疾病发作,如果不及时口服药物就很容易出现危险,晚上心绞痛发作怎么办?下面漂亮女人街小编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内容。心绞痛发
- 夜间出行有人跟踪怎么办
- 夜间出行有人跟踪怎么办?这个问题是否困扰着你呢?夜间出行有人跟踪时,你的心是否有些慌张呢?我们一起去了解外出被人跟踪该如何正确应对的相关知识。下面是小编给的几个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1、不管是男孩子还
- 性压抑对男人有哪些影响呢?
-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长期的性压抑可能会使人永远丧失性功能,因为禁欲破坏了阴阳平衡,压抑了人的性本能,人体聚集的性欲望得不到释放,会给人的精神和肉体带来危害,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下性压抑对男人有哪些
- 未登记的房产抵押合同是否有效
- 双方签了房产抵押合同,可是并没有办理房产抵押登记,抵押合同是否有效呢?下面漂亮女人街小编介绍下未登记的房产抵押合同是否有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四十一条 :当事人以本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财产抵押的
- 美容整形失败能要医疗损害赔偿吗
- 目前,在医疗纠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的同时,医疗美容纠纷也出现了增长趋势。那么,美容整形失败能要医疗损害赔偿吗?就让漂亮女人街的小编和你一起去了解一下吧!美容整形失败可以要医疗损害赔偿,《医疗机构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