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唐宪宗时,幽州节度使张弘靖,部下有两个“从事”,一个叫韦雍,一个叫张宗厚。两人仗势欺人,横行霸道,品性非常粗暴恶劣。他们常吃喝玩乐,直到深夜才散,还要让侍卫人员大队兵马,前呼后拥地护送他们回家,灯笼火把照得满街通亮,闹得鸡犬不宁。他们一不高兴,就拿士兵和百姓当出气筒,随意打骂,耀武扬威,无法无天。 有一次,他们喝醉了酒,又对士兵大骂起来:“现在天下太平无事,又不打仗,你们这些饭桶,有什么屁用!能拉得两石的弓,还不如识一lsquo;丁'字......”这话明摆着是侮辱士兵,讥笑他们没有文化,只有些粗力气,任人指挥打仗卖命,平时貌似什么用处也没有。士兵们听了这些话,非常气愤,背地议论纷纷,恨之入骨。 恰巧这时又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张弘靖收到一笔犒赏士兵的经费,他从中贪污,并私分了一部分。士兵们知道后,都怒发冲冠,更加不能容忍,于是一起造反,把韦雍、张宗厚都杀了,还把张弘靖抓住,关了起来。此外,也把他的住处团团包围。因为全体士兵和下级官吏齐心一致,获得了当地老百姓的全力支持,上级衙门和朝廷没有办法,只好把张弘靖降职调走,这才息事宁人。 “目不识丁”这句成语,由此产生。由于“丁”字是很简单、很容易认识的一个字,如果连“丁”字也不认识,当然是文化水平极低的了。所以,不识字的文盲,往往被称为“目不识丁”,或“丁字不识”“不识丁字”“不识一丁”。 此外,令有一说,“目不识丁”之典,出自《晋书.苻坚传》。太元七年(公元382年),苻坚宴群臣于前殿,奏乐赋诗。秦州别驾姜平子所献诗中有一“丁”字,但下面的竖钩写成竖,成了“丅”字。苻坚不认识,问是何字,姜平子回答说:“臣丁至刚,不可以屈,且曲下者不正之物,未足献也。”苻坚听了非常高兴,将姜平子擢为上第。其实姜平子将“丁”字写错了,他自作聪明所写的“丅”字,乃是古“下”字。姜平子不知此为古字,苻坚本一粗人,当然也不知为“下”字,所以还褒奖了姜平子一番。 【求解驿站】形容连一个字也不认识。丁,表示最简单的字。 【活学活用】鲁老太太原来~,经过两年学习已经可以读报纸了,真是不简单啊。 【妙语点拨】唐朝高官张弘靖,出身名门,养尊处优,娇必生恶。张弘靖脾气急躁,刚愎自用,还目中无人,收受贿赂而又胆大妄为,最终激起民愤,落得个被降职的下场。这从反面告诉我们,为人处事要正直刚正、虚怀若谷,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友谊,并获得支持。此外,我们要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学富五车,以免贻笑大方,或被人戏耍却不自知。 【近义】胸无点墨 【反义】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识文断字 |
上一篇:打草惊蛇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下一篇:东山再起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相关专题:
成语故事
相关资讯
- 东山再起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 东晋时期,有一个叫谢安的人。他出身士族,少年时候就很聪明,不仅学识很高,而且擅长书法,写得一手好字,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
- 打草惊蛇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 唐朝 有一个人名叫王鲁,他在当涂做县令。这个王鲁爱财如命,经常掠夺老百姓的钱物。王鲁手下的那些大小官吏也变着法子贪污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
- 出尔反尔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 战国 时期,有七个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史称“战国 七雄”。但是你可不要以为,当时就只是存在这七个诸侯 国,其实呢,在这七个大国之外,还有许多的小国存在。发生战争也并不是只在大国之间,小的诸侯 国之间也发生各…
- 生吞活剥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 唐朝 时期,河北枣强县有一个叫张怀庆的武官,喜欢附庸风雅,文学水平却比较低。为了追求虚名,他常常弄虚作假,把别人的好诗句改头换面后说成是自己的“创作”。 有一次,张怀庆看了李义府的诗后,觉得很好,就在每…
- 白面书生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 南北朝 时期,有一个叫沈庆之的宋朝 人。他字弘先,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是当时着名的军事将领 。沈庆之从小就非常会打仗,常常打胜仗回来,后来他被封为“建武将 军”,专门负责防守边疆。 有一天,文帝…